今年6月,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中建三局”)一公司安装公司在全局率先开发出“劳务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并在珠海“南湾国际”等6个安装项目试运行,至今未发生一起因用工管理不规范而引发的劳动纠纷和争议。据介绍,推行“劳务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劳务资源使用动态的及时掌控,保障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保障项目管理目标顺利实现,同时切实落实企业安全管理责任。
据中建三局一公司副总经理、安装公司总经理刘新海介绍,劳务实名制管理已经实行了较长时间,但因为劳务人员流动频繁等原因,采用传统的管理工具,很难做到劳务人员的实时动态管理和监督。安装公司自主开发的“劳务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则将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要求、企业的安全管理责任及项目履约的保障需求三者有机融合在一起。
中建三局一公司安装公司安全部经理戴景光告诉记者,通过“劳务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入场劳务人员的身份信息、合同信息、安全教育信息、进场信息、工种及技能等级信息等综合信息数据库;同时还动态记录了项目一线作业工人的安全专项教育、出勤状况、工资发放金额等管理台账,实现了劳务人员底数、基本情况、考勤、合同备案、工资发放、安全教育、进出场时间清楚明白的管理目标。由此解决了传统管理模式下,因劳务人员进出频繁而导致的劳务人员综合信息整理不系统、合同备案混乱、工资发放数额不清等难题。通过对劳务资源使用的及时动态掌控,保障了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切实落实了企业社会责任。
该举措一是实现了劳务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化。由于传统管理没有对劳务人员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有效整合,易出现管理漏洞。而采用实名制管理系统软件,项目对分包商与入场劳务人员签订的劳动合同书进行统一编号,并将每个劳务人员的基本信息录入实名制管理系统当中,系统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项目部向每位劳务人员发放代表自己劳务身份的IC卡,该卡将用于考勤、安全教育的签到、开闸入场作业、工资签收及个人综合信息的身份识别。
二是实现了安全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化、个体化。传统的安全教育和交底工作一般分批次进行,形成批次教育记录,这种模式很难实现针对劳务人员个体信息的系统化记录,不利于项目对个体劳务人员的安全管理状态进行评估。信息化的管理手段系统解决了这个问题,实现了安全教育和交底从批次管理到个体针对性管理的跨越。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还设置了警示功能,出现劳务人员超过15天未签到、超过45天未进行安全教育、超过60天未发放工资以及特种作业证过期等情况均会报警,自动提示项目管理人员及时处理。
三是实现了劳务人员考勤管理信息化。通过考勤机收集劳务人员的考勤信息,由管理系统软件对考勤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项目管理人员可以直观、快速了解每个劳务人员或者整个班组的出勤情况,据此分析劳务用工效率、工种组合的合理性,进度是否满足工期节点,以及劳务资源需求等信息,为项目及时作出决策提供依据。考勤记录还可以作为处理劳务工资纠纷的依据。
四是系统化地记录劳务人员签领工资信息。传统的管理模式,分包商只需提供一份劳务人员工资表,没有针对劳务人员个人的系统化记录。采用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签领工资必须是签领人持其卡才能领取,否则系统将不能对其进行记录,从而有效杜绝了代领或冒领工资的现象。分包商劳务人员发放工资时,须由分包商编制纸质工资表并提供给项目管理方,由其与劳务人员一一核对工资并签领。系统通过对收集到的工资发放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每个劳务人员的工资总数、每个分包商的劳务总投入,并提供方便的查询功能。通过对劳务人员工资发放的有力监管,确保项目方得到第一手真实的劳务成本投入,为项目控制成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办法。
五是动态掌控企业的劳务资源情况,实现决策科学化。通过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与项目管理信息平台的结合,集约化地收集、统计企业范围内各工种的动态信息,为在区域或整个企业范围内的劳务调度决策和企业发展战略决策提供可靠的第一手信息。